Sunday 27 January 2013

三根还是五根筷子?

今天听了一个故事,觉得蛮有意思的:

=====+=====+=====+=====+=====+=====+=====+=====+=====+=====+=====

有一天,有个父亲叫齐了三个儿子到自己的面前。
父亲手拿一根筷子,轻易地就把筷子折断了。
他说:“你们看,一根筷子轻易地就被折断了。你们一定要齐心合力。”
于是,爸爸拿了三根筷子交给大儿子,吩咐大儿子尝试折断。

“嘎巴!”筷子都断了。

父亲睁大眼睛看着筷子,
他忘了大儿子已经长大,不再是以前的小毛头了。

大儿子另外拿起了五根筷子,用力一折。
筷子并没有被折断。

这时,大儿子开口说:
“爸爸,不只是我们三兄弟要齐心合力,而是我们全家五人都要齐心合力啊!”

顿时,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


=====+=====+=====+=====+=====+=====+=====+=====+=====+=====+=====

以前,我也听过类似的比喻。
不过以前听过的比喻,没有注明数目。
多数都是一根火柴和一捆火柴作比较。

而这一个比喻却把焦点集中于筷子的数目。
不只是兄弟姐妹需要齐心合力,而是应该全家都齐心合力!

Saturday 26 January 2013

质朴的世界

以前的我,喜欢写诗,
因为诗的篇幅总是比故事、散文和小说来得短。
我是个懒虫,
所以只想写少少字,把多多的心情表达出来。

我不爱读书,所以我写的诗只不过是
限制在自我世界的诗。

直到我进了师范学院,
开始接触文学,我才发现,
原来诗不可以把心情赤裸裸地写出来,
而是要婉转地、含蓄地寄情于物。

我喜欢唐诗。
唐诗的内容总是离不开山水树木花草。
总是可以在诗中嗅到大自然的味道。

随着人类思维的进步,诗歌也被分类了。
其中一类就是儿童诗歌。

今夜,有一首童诗溜进了我的世界。
虽然简单,却很质朴。

<不敢认错>
                                 /方素珍 (刊登於 騎士堡 小騎士季刊 )
锵!
茶杯破了
真糟糕

拜托你不要告诉妈妈
我的橡皮筋给你
我的一块钱给你
这枝粉蜡笔给你
这台小跑车给你
这些玻璃珠给你

妹妹
我的东西都给你了
为什么你还告诉妈妈呢?

我会心一笑。
孩子就是这么纯真,总是能够全心全意相信别人。
我好生羡慕,羡慕这孩子的纯真,更羡慕孩子有相信的对象。
我的童年没有手足的回忆,因为他们都比我年长十余年。
看了这首童诗,我也只有想象的份儿了。



参考:
方素珍童诗1《不敢认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803510102e9uz.html

感动的夜

这个晚上,我特别感动。
许久,我都没有查看他人的博客。
心血来潮,我点击了几个博客的链接。
没有特别期待,只是随性挑了一篇博文。

博文题目为“盖一栋自己的房子”。
我也不以为然,也许这是一篇自创的儿童故事吧!
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一字接着一字,视线就像鼻子被牵着走那样,停不下来。
文中述说他和一位学生之间的故事。
故事不长,却让我思考了很久。

“老师,还不满意啊?那我再修咯。” 
“老师满不满意不重要,你自己满意才重要。那,你满意吗?” 
 “随便啦,作业是做给你的,最重要你满意嘛。”

看了上述这段对话,我回想我的童年。
小学的时候,我喜欢老师的称赞,
所以我会拼命把功课完成,只为赢得老师的称赞。

起初,我也认为我像文中的孩子,
功课是为老师做,不是为自己。
可是,我再深一层思考。
虽然表面上,我做功课是为了老师的赞美,
可是在完成功课的过程,我不断地要求自己要把功课做好。
当我把功课做好的时候,就代表我已经达到自己的要求了。

原来,老师的称赞让我对自己有要求,并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以自己的童年为例子,那我应该多多称赞孩子们了。

除了思考,我也被感动了。
博主的智慧实在让我佩服。

学生不再为自己而学习已经是现代学生的一般病态。
如果真的在课室里发生了一样的事情,我会怎么解决呢?
我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我想我也学这老师的手法好了。

博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后,
即刻在班上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 个年轻人想盖一座房子。他找来专业的绘测师,为自己设计房子。整个设计过程中,不管绘测师的意见如何,年轻人都一味接受,尽管他有自己的想法,尽管他觉得 绘测师的一些设计不合心意。房子盖好了,绘测师领了工资,离开了。年轻人住进了一所自己并不喜欢的房子,一点也不快乐。

 博主听了学生的回应,并没有破口大骂,
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力量远远超过破口大骂的字句。

撇开现场的学生不说,我不在现场,
可是我却被一支铁锤重重地打在头上,
顿时被打醒了。
更何况是现场的学生呢?



参考:
宏尘客梦《盖一栋自己的房子》:http://kuanghong1987.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22.html